《满山打鬼子》不打鬼子打自己人 主演林浩很受伤
《满山打鬼子》不打鬼子打自己人 主演林浩很受伤
《满山打鬼子》林浩饰“满山”(网络图片)
《我到特一营》林浩饰“小四川”(网络图片)
还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那个英勇救人的小英雄林浩吗?当年那个年仅9岁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是一个15岁的小伙子了。成名后,林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导演向他抛出橄榄枝,他短短几年拍了多部影视剧。林浩演的戏大家都挺感兴趣,不过本该是学习的年龄,却早早地拍戏挣钱了。(9月20日《金陵晚报》)
据悉,林浩首次“触电”,是在2008年6月,当时是受邀参拍成龙单曲《少年强》的MV,同年林浩受邀参拍公益电影《马东的假期》。从此,林浩一边在校学习文化知识,一边趁周末及假期接拍影视剧,同时,在过去的6年里林浩还代表川人感恩代言参加了逾百场次的慈善公益活动,2013年8月8日在四川省重建基金会设立了“林浩爱之链基金”。
6年来,林浩受邀在《大太阳》、《哺乳期的女人》、《山娃的春天》、《情笛之爱》等电影中担纲主演或领衔主演。倘若林浩缺乏表演天赋和表演能力,缺乏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精神,即便林浩再“英雄”也无法胜任对演技考量高深、对生活理解独到的角色。
许多人觉得,林浩这样的年纪,应该先进入学校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然后通过艺考,考入专业的电影学院,大学毕业后,再圆自己的演员梦也不迟,这是一条“普遍性”规律。殊不知,在横店、在怀柔,众多怀揣演员梦的电影院校毕业的群演,几乎穷极一生才等到一个出镜的机会,难道这也应该是“林浩”的必由之路么?大家把演员的实践性教育和出境机会的争取看的太过容易和简单。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拥有天分的孩子,我们不应拿“普遍性”去教育和培养。可以想象,如果丁俊晖不是拿起球杆,而是拿起铅笔,中国就少了一个世界球王,而多了一个毕业多年却难以找到工作的穷屌丝;乔布斯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恐怕也难以造就伟大的苹果公司;还有李云迪和朗朗,如果按部就班地“学习—艺术生—艺术高校”,我们也无法聆听到打动世界的灵动琴音。如此多且具有天分的明星,并没有通过传统教育途径考学反而保留了他们的天才,今天我们又为何去加入“水军”行列强势去扼杀掉林浩的天分?个体差异大的孩子,我们应当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千万不能拿“普遍性”扼杀“个性”。倘若“艺术天分”被教育成“普遍性”后,将一文不值。
纵观林浩所演影视剧,几乎全是悲情角色,这些角色充满正能量和希望,有导演称,要想在镜头前对这些角色拿捏到位并非易事。近期在湖南卫视热播的抗战大剧《我的特一营》,林浩饰演“小四川”,江苏电视台综艺频道正在热播的儿童抗战大剧《满山打鬼子》,林浩饰演“满山”,这些都是引导观众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从全国观众近期对“小四川”和“满山”的热情追捧便可以看出,小英雄林浩通过自己的学习精神和表演能力为观众塑造着一个又一个精神偶像,为内心缺失信仰的观众提供着精神滋养。
我们都以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篇文章《伤仲永》来警醒儿童少年时期学习的必要性。林浩绝非“仲永”,教育观念亟待革新。《伤仲永》大意是说天资聪颖的神童仲永因为没有学习,结果长大后沦为了一个庸人。只要我们纵观林浩6年来的成长轨迹便完全可以判断,林浩绝非“仲永”,不具备超强的学习意识和过人的学习力,林浩不可能走到今天。不了解林浩的人,也完全不应该动不动就把林浩说成是“仲永”,做人要有起码到主心骨,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就像林浩在近期新浪微博里表明的态度“冷暖自知”!导演徐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其他孩子都在玩的时候,林浩却和他探讨剧情和表演。可见林浩是有着自我主见和自我学习意识的孩子。更何况,林浩的班主任昨日在成都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事实的真相是林浩一直在学校上学,偶尔会因拍片请假,但林浩都会很积极主动地补课,学校老师也会主动提供辅导帮助,而非某媒体造谣“现在几乎不上学”或“辍学”。
实际上,中国太多的家长在扼杀着孩子的天分。许许多多的“林浩”在学习上无法满足家长们的“脸面”,却能在艺术、体育等方面光彩熠熠,遗憾的是家长们始终用“普遍性”观念导致孩子们最终碌碌无为。能伴随人一生的,其实是“兴趣”和“习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让特长更“长”,甚至成为职业,往往是最幸福的。中考、高考、研究生被形容为千军万马独木桥,可过了独木桥又如何?今年,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有上升,占52.21%。
xuanxuan5218- 帖子数 : 4150
注册日期 : 14-09-16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