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I艾永亮 谈互联网智能电视的行业的趋势
TII艾永亮 谈互联网智能电视的行业的趋势
去年12月15日,乐视网对外宣布,其控股子公司乐视致新投资 22.67 亿港元,正式入股TCL多媒体;
今年9月13日,爱奇艺对外宣布与创维战略合作,以1.5亿元入股创维旗下酷开,并就创维产品内置的VIP会员服务等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从这两条消息,我们看到了什么?
“转型”,这个近些年来在企业家圈子里最流行的词汇,已经开始从茶余饭后的谈资,越来越强势地加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了。
必须要用到“强势”这种表述,因为面对经济下行,面对互联网+的种种可能,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新时代,企业被时代推着不得不如此。
只是,在不得不如此的时候,“逆来顺受”的传统企业们“顺”得当真靠谱吗?
或许,我们可以听听在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领域服务多年的实干家艾永亮的总结:很多企业的转型实际上是“伪转型”。或者,更直白些地说,他们的所谓转型根本不靠谱。
本文开头的两条消息,被主流媒体宣传为:优势互补-互联网企业为彩电制造企业提供内容,彩电制造企业向互联网企业学习经验,建造视频生态,同时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平台。
显而易见,对于企业互联网转型这一领域缺少实践经验与趋势观察的行业外人士来看,很难道从一个比较科学系统全局的角度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容易在字里行间,发布的新闻报道一定意义上其叙述的角度偏向的政治意义常常是要凌驾于经济利益之上。
同样的事情,艾永亮通过分析总结认为:被互联网企业入股,对于彩电制造企业而言,并非好事。他们犯了大多数传统企业的通病,即以转型为借口,行放弃互联网业务之实。他们并非以退为进,而是掩耳盗铃地,甚至自欺欺人地以退“伪”进。
这个结论下的有些不客气。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营销短视症》的论述,文中提到:铁路停止增长,不是因为客运和货物运输的需求萎缩了,也不是因为用户需求被其他工具(轿车、卡车、飞机甚至电话)满足了,而是因为铁路自己没能满足这些需求。他们以产品为导向,而没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所以错误定义了自己的行业,认为自己做的是铁路生意而不是运输生意。在这样的误导下,于是铁路公司的管理者任由其他交通工具夺走他们的客户,把自己陷入到今天的困境之中。
文中的另外一个例子是:电视几乎令好莱坞全军覆没。所有老牌的电影公司都不得不彻底重组,而他们之所以陷入困境,并非都是因为电视的大举进犯,而是因为他们自己患了短视症,没能正确定义其业务。它认为自己是电影业,而其实它是娱乐业。
可见,有局限性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让企业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了,这会让企业的奔跑方向都是错误的。
艾永亮认为,创维、TCL与互联网视频内容商的合作,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之所以会将最为重要的“内容运营”拱手相让,就源于并没有把自己看做是“视频服务商”,而是错误地定位于“彩电制造商”。
这样一来,不久后,创维和TCL看到的局面将是:自己作为制造商,只在用户购买硬件时与用户进行了一次极为短暂的连接;在随后的日子里,除非硬件出了问题,否则用户对硬件根本视而不见,反而与其中的内容运营商每天频繁连接;于是最了解用户的内容运营商能够持续获取收入,而制造商除了做了一锤子买卖之外,既要忙于应付用户关于产品质量的投诉,还要忙于寻找下一个买家。
这也是在他的每一次培训中都会讲到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家企业转型的成功标志是使自己成为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从一家“制造业”企业转型成为“制造商+运营商”具有互联网思维特质的企业,同时完全具备核心内容和核心体验的运营能力。
同样的观点也反应在最新出版的《腾讯之道》一书中。该书曾对“运营”进行了以下阐述:在互联网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运营者得天下。
一家企业的运营部门一般要承担产品上线后的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和渠道运营等工作。事实上,不只是产品、研发等核心部门,运营部门的强弱对企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就像是农民种出再好的庄稼,如果运不出去卖不掉,最后也只能烂在地里。
可以说,运营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助推产品成功的三驾马车之一,运营好了产品也就成功了一半。
其实,无论互联网企业,亦或非互联网企业,都必须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的问题,运营的要求和难度在日益提高。有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8家企业诞生,但随后的创业失败率却超过了80%。究其原因,“不重视运营”而导致的失败高居前五名。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对一家企业的发展何其重要,可惜,却从未被真正重视。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面向用户体验的质量检验标准,员工还在忙于刚性硬件功能的设计和研发。
所以我们看到了彩电制造业企业因为错误地定位,把自己限定在了“制造业”之中,无法跳出。他们只是学习了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的皮毛,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更加强大的“彩电硬件”。可事实上,如果不真正强化软件体验和内容运营,这两个传统企业最为薄弱的环节,是永远不可能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的。
不勇敢地、主动地、积极地脱离习惯多年的舒适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不可能真正落地。像创维和TCL这样,简单粗暴地吸纳互联网企业资本进入自身企业的“转型”,即便次数再多,也仅仅会是一次次“小版本升级”而已。
今年9月13日,爱奇艺对外宣布与创维战略合作,以1.5亿元入股创维旗下酷开,并就创维产品内置的VIP会员服务等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从这两条消息,我们看到了什么?
“转型”,这个近些年来在企业家圈子里最流行的词汇,已经开始从茶余饭后的谈资,越来越强势地加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中了。
必须要用到“强势”这种表述,因为面对经济下行,面对互联网+的种种可能,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新时代,企业被时代推着不得不如此。
只是,在不得不如此的时候,“逆来顺受”的传统企业们“顺”得当真靠谱吗?
或许,我们可以听听在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领域服务多年的实干家艾永亮的总结:很多企业的转型实际上是“伪转型”。或者,更直白些地说,他们的所谓转型根本不靠谱。
本文开头的两条消息,被主流媒体宣传为:优势互补-互联网企业为彩电制造企业提供内容,彩电制造企业向互联网企业学习经验,建造视频生态,同时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平台。
显而易见,对于企业互联网转型这一领域缺少实践经验与趋势观察的行业外人士来看,很难道从一个比较科学系统全局的角度得出正确的结论。因而容易在字里行间,发布的新闻报道一定意义上其叙述的角度偏向的政治意义常常是要凌驾于经济利益之上。
同样的事情,艾永亮通过分析总结认为:被互联网企业入股,对于彩电制造企业而言,并非好事。他们犯了大多数传统企业的通病,即以转型为借口,行放弃互联网业务之实。他们并非以退为进,而是掩耳盗铃地,甚至自欺欺人地以退“伪”进。
这个结论下的有些不客气。
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营销短视症》的论述,文中提到:铁路停止增长,不是因为客运和货物运输的需求萎缩了,也不是因为用户需求被其他工具(轿车、卡车、飞机甚至电话)满足了,而是因为铁路自己没能满足这些需求。他们以产品为导向,而没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所以错误定义了自己的行业,认为自己做的是铁路生意而不是运输生意。在这样的误导下,于是铁路公司的管理者任由其他交通工具夺走他们的客户,把自己陷入到今天的困境之中。
文中的另外一个例子是:电视几乎令好莱坞全军覆没。所有老牌的电影公司都不得不彻底重组,而他们之所以陷入困境,并非都是因为电视的大举进犯,而是因为他们自己患了短视症,没能正确定义其业务。它认为自己是电影业,而其实它是娱乐业。
可见,有局限性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让企业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了,这会让企业的奔跑方向都是错误的。
艾永亮认为,创维、TCL与互联网视频内容商的合作,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之所以会将最为重要的“内容运营”拱手相让,就源于并没有把自己看做是“视频服务商”,而是错误地定位于“彩电制造商”。
这样一来,不久后,创维和TCL看到的局面将是:自己作为制造商,只在用户购买硬件时与用户进行了一次极为短暂的连接;在随后的日子里,除非硬件出了问题,否则用户对硬件根本视而不见,反而与其中的内容运营商每天频繁连接;于是最了解用户的内容运营商能够持续获取收入,而制造商除了做了一锤子买卖之外,既要忙于应付用户关于产品质量的投诉,还要忙于寻找下一个买家。
这也是在他的每一次培训中都会讲到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家企业转型的成功标志是使自己成为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从一家“制造业”企业转型成为“制造商+运营商”具有互联网思维特质的企业,同时完全具备核心内容和核心体验的运营能力。
同样的观点也反应在最新出版的《腾讯之道》一书中。该书曾对“运营”进行了以下阐述:在互联网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运营者得天下。
一家企业的运营部门一般要承担产品上线后的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和渠道运营等工作。事实上,不只是产品、研发等核心部门,运营部门的强弱对企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就像是农民种出再好的庄稼,如果运不出去卖不掉,最后也只能烂在地里。
可以说,运营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助推产品成功的三驾马车之一,运营好了产品也就成功了一半。
其实,无论互联网企业,亦或非互联网企业,都必须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的问题,运营的要求和难度在日益提高。有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8家企业诞生,但随后的创业失败率却超过了80%。究其原因,“不重视运营”而导致的失败高居前五名。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对一家企业的发展何其重要,可惜,却从未被真正重视。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面向用户体验的质量检验标准,员工还在忙于刚性硬件功能的设计和研发。
所以我们看到了彩电制造业企业因为错误地定位,把自己限定在了“制造业”之中,无法跳出。他们只是学习了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的皮毛,以用户为中心打造更加强大的“彩电硬件”。可事实上,如果不真正强化软件体验和内容运营,这两个传统企业最为薄弱的环节,是永远不可能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的。
不勇敢地、主动地、积极地脱离习惯多年的舒适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不可能真正落地。像创维和TCL这样,简单粗暴地吸纳互联网企业资本进入自身企业的“转型”,即便次数再多,也仅仅会是一次次“小版本升级”而已。
yongbuyanbai2- 帖子数 : 5201
注册日期 : 13-08-2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