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刚:推掉演出只为安徽小县城的一张纸
李玉刚:推掉演出只为安徽小县城的一张纸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始于唐代,因其产于安徽宣城市泾县而得名,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古往今来,宣纸承载的不只是文人雅客的一笔一墨,它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宣纸的问世,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得以创新与变幻,使稀世古籍善本得以传世再现,更使珍贵文档资料得以复原保存与流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在此送别好友,留下《赠汪伦》传唱千古。
一千多年后,文化行者李玉刚踏足桃花潭,只为一探宣纸的秘密……
宣纸记忆
PAPERMEMORY
对于宣纸,我不能说自己所知甚多,但平时也喜欢写几笔字,画几幅画,接触倒也是颇多。但是,对于这种纸张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心里并无任何概念。直到在北京认识了“汪氏三炉纸”的两兄弟,激起了我对宣纸的好奇心。他们告诉我,要真正了解宣纸,一定要去泾县探访。
忆起这段宣纸之旅的初衷,玉先生如是说。
“严格说起来,宣纸的制作大约有18道工序,包括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如果分得更细一些,会有一百多道,要历经一年才能制成。”
初到泾县,玉先生就被宣纸繁琐的制作工序吓了一跳。看着眼前铺开的巨大宣纸,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我国,宣纸有着严格的“原产地保护”,采用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青檀皮、泾县特有的山泉水,并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方可称作“宣纸”。于是,玉先生的宣纸探寻之路,便从这间原料仓库开始。
看着几乎堆成小山一样的青檀树皮,玉先生忍不住玩心又起,向上攀爬。他坐在高高的树皮之上,努力找寻记忆中的宣纸模样,不禁感叹于这化腐朽为神奇的造纸技艺。
群峰叠嶂,翠色满眼,这一回,玉先生来到乡间,深入了解宣纸制作原料的取材与加工。他学着当地老乡的样子,身挑两捆燎草行走于陡峭的石阶之上之间,步履沉重,小心谨慎。
“不要说运送燎草的时候道路难走,就算是徒手走在上面,也是迫需要一些技巧的。坡面比较陡,往上的时候只能压低身子,前倾着向上,否则很容易从山坡上跌落下。”回忆起初次挑燎草的体验,玉先生这样说道。
来到打浆车间,几个巨大的石头碾子正在将漂白后的树皮压成浆,情景十分壮观。玉先生被其独特的“改头换面”方式所吸引,忍不住抓起一把树皮扔至其中,看着它们被大石头反复碾压成“浆”,宣纸的制作才刚刚开始。
有“打浆”便自然有“捞浆”。通过帘子,将水池中和水融为一体、几乎浆糊般的原料捞起来。
“捞浆的二人必须动作一致,配合默契,左捞,右捞,出水,入水,配合得当,帘子亦要保持一个倾斜的角度,但又不能太倾斜。”亲身体验过之后,玉先生这样描述。可见看似简单的捞浆背后,却也是没有三五年练习难以得心应手的技术活。
捞浆工艺后的纸含有大量水分,此番玉先生又随工人一起进到四五十度的烘纸间,体验了一把“贴烘”工艺。
在烘墙前,他学着师傅的样子往铁板上贴纸。纸放上去后迅速用大刷子在纸上刷一遍,发烫的铁板随即将纸蒸干。只这一会儿,玉先生已是汗流浃背。如此高温的烘纸间,到了夏天更是如桑拿房一般难熬,真可谓“谁知笔下纸,张张皆辛苦”!
结束了宣纸的探访行程,玉先生如孩子般行走山涧,回归自然。
溪水潺潺,河面宽阔,阳光余辉下,波光粼粼。在一天的忙碌之后,此时的他轻松惬意、怡然自得。
偶遇坐在家门外悠然晒茶的老人,玉先生不禁与其驻足闲谈。昔日繁华城阙,在这一刻变得平静、内敛、含蓄。
洗尽铅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这里的人们一样,回归到生活最本真的层面。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宣纸的一道道工艺,感悟了这方寸纸片佐证的中华壮美盛世。当亲身体会了古法宣纸制作之难时,我想对所有人说,我们要爱惜每一寸纸,她是文化象征,她来之不易。
——李玉刚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古往今来,宣纸承载的不只是文人雅客的一笔一墨,它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宣纸的问世,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得以创新与变幻,使稀世古籍善本得以传世再现,更使珍贵文档资料得以复原保存与流传。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在此送别好友,留下《赠汪伦》传唱千古。
一千多年后,文化行者李玉刚踏足桃花潭,只为一探宣纸的秘密……
宣纸记忆
PAPERMEMORY
对于宣纸,我不能说自己所知甚多,但平时也喜欢写几笔字,画几幅画,接触倒也是颇多。但是,对于这种纸张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心里并无任何概念。直到在北京认识了“汪氏三炉纸”的两兄弟,激起了我对宣纸的好奇心。他们告诉我,要真正了解宣纸,一定要去泾县探访。
忆起这段宣纸之旅的初衷,玉先生如是说。
“严格说起来,宣纸的制作大约有18道工序,包括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如果分得更细一些,会有一百多道,要历经一年才能制成。”
初到泾县,玉先生就被宣纸繁琐的制作工序吓了一跳。看着眼前铺开的巨大宣纸,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我国,宣纸有着严格的“原产地保护”,采用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青檀皮、泾县特有的山泉水,并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方可称作“宣纸”。于是,玉先生的宣纸探寻之路,便从这间原料仓库开始。
看着几乎堆成小山一样的青檀树皮,玉先生忍不住玩心又起,向上攀爬。他坐在高高的树皮之上,努力找寻记忆中的宣纸模样,不禁感叹于这化腐朽为神奇的造纸技艺。
群峰叠嶂,翠色满眼,这一回,玉先生来到乡间,深入了解宣纸制作原料的取材与加工。他学着当地老乡的样子,身挑两捆燎草行走于陡峭的石阶之上之间,步履沉重,小心谨慎。
“不要说运送燎草的时候道路难走,就算是徒手走在上面,也是迫需要一些技巧的。坡面比较陡,往上的时候只能压低身子,前倾着向上,否则很容易从山坡上跌落下。”回忆起初次挑燎草的体验,玉先生这样说道。
来到打浆车间,几个巨大的石头碾子正在将漂白后的树皮压成浆,情景十分壮观。玉先生被其独特的“改头换面”方式所吸引,忍不住抓起一把树皮扔至其中,看着它们被大石头反复碾压成“浆”,宣纸的制作才刚刚开始。
有“打浆”便自然有“捞浆”。通过帘子,将水池中和水融为一体、几乎浆糊般的原料捞起来。
“捞浆的二人必须动作一致,配合默契,左捞,右捞,出水,入水,配合得当,帘子亦要保持一个倾斜的角度,但又不能太倾斜。”亲身体验过之后,玉先生这样描述。可见看似简单的捞浆背后,却也是没有三五年练习难以得心应手的技术活。
捞浆工艺后的纸含有大量水分,此番玉先生又随工人一起进到四五十度的烘纸间,体验了一把“贴烘”工艺。
在烘墙前,他学着师傅的样子往铁板上贴纸。纸放上去后迅速用大刷子在纸上刷一遍,发烫的铁板随即将纸蒸干。只这一会儿,玉先生已是汗流浃背。如此高温的烘纸间,到了夏天更是如桑拿房一般难熬,真可谓“谁知笔下纸,张张皆辛苦”!
结束了宣纸的探访行程,玉先生如孩子般行走山涧,回归自然。
溪水潺潺,河面宽阔,阳光余辉下,波光粼粼。在一天的忙碌之后,此时的他轻松惬意、怡然自得。
偶遇坐在家门外悠然晒茶的老人,玉先生不禁与其驻足闲谈。昔日繁华城阙,在这一刻变得平静、内敛、含蓄。
洗尽铅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这里的人们一样,回归到生活最本真的层面。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宣纸的一道道工艺,感悟了这方寸纸片佐证的中华壮美盛世。当亲身体会了古法宣纸制作之难时,我想对所有人说,我们要爱惜每一寸纸,她是文化象征,她来之不易。
——李玉刚
新年来了哦- 帖子数 : 689
注册日期 : 14-01-1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