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综合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该怎样重建我们的诗意~~~~

向下

该怎样重建我们的诗意~~~~ Empty 该怎样重建我们的诗意~~~~

帖子  onelovemm 周二 十二月 30, 2014 12:25 pm

  “新诗其实是个很丑很丑的女人,但是有人给她涂脂抹粉,穿上皇帝的新衣,让她坐进花轿里;给她抬轿子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谢冕,一个是孙玉石,一个是洪子诚;前面还有两个吹鼓手,一个是臧棣,一个是胡续冬……”
  
  说这话的,赫然是这本《在北大课堂读诗》主编洪子诚的弟子,在拿到学位后,他终于可以背后说点真话了。
  
  洪子诚先生这样描述了他听后的反应:“我和在座的老师都大笑起来,觉得比喻和描述,真的很生动,颇有创造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趣的时代里,这里有太多讽刺的天才,却看不到多少抒情圣手,浪漫成了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恶毒才是硬通货。
  
  在今天,谈诗是不合时宜的,不仅没用,还会因扭曲了生活真实,而给你带来伤害。其实,像这样被踢出圈外的,又岂止是诗?爱、美、尊严、永恒、信仰、感动……这个名单漫长得无边无际。
  
  面对众生,如果你高声宣布“哪里有爱情?爱情不过是因无知而产生的错觉”,这反而是安全的,太多人会由衷赞叹:你活得很真实。由此,他们也就宽恕了自己从没有爱、只有冲动的干瘪人生。相反,如果你高呼爱情是多么重要,结果将很不美妙,你的任何情感挫折都将成为闲汉们的段子,成为一片HIA、HIA、HIA声的序言。
  
  世事如疾风,吹去了一切脆弱的,留下了那些粗鄙的,或者,终会有一些人不愿厕身其中吧,那么,《在北大课堂读诗》也就属于他们。
  
  
  一
  
  
  这本书完全在讲现代诗,多少会有些曲高和寡。
  
  毕竟,我们有一个巨大的阅读传统,从那个立场看,现代诗根本就不是诗,因为它丧失了格律美,语言更松散,在阅读者与写作者之间,缺乏基本的共识。
  
  诗需要共谋,我们都知道芳草美人,都知道泰山梁甫,“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不需要解释的,也没法解释,可面对“你的罗马表不再为你而走动/但也不为我们而走得快些”这样的句子,我们只能目瞪口呆,因为没有记忆作证,也没有密码可寻。
  
  诗是我们共有生活的概括,它将我们彼此串联在了一起。可麻烦的是,现代社会因过度丰富,而无法概括。
  
  你的人生与我完全不同,你的想法与我完全不同,你的感受与我完全不同,当你反讽时,我常常误以为那是巨大的赞美。现代人太斑驳太差异化,让我们丧失了体会深刻相同的能力。在今天,只有恐慌、厌恶、偏见才是共同的,相比之下,共识就显得太脆弱也太渺茫。
  
  当人与人被拆成一个个原子,诗歌自然会无限趋近死亡。
  
  
  二
  
  
  其实,今天人真的懂古诗吗?反省一下,大多数人喜欢的只是格律和文字,沉浸在韵脚中,他们并不明白作者究竟想说什么。
  
  不曾经历生命的挫折,就体会不出曹操《短歌行》中写尽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就体会不到《滕王阁诗》中“随立随扫”的无奈,更不会品出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那份怨气。
  
  诗始终与生命体验相关,生而为人,我们注定无法堪破此生的意义,所以才要建立一个游戏,使之成为第二种人生。越有概括性的游戏,就越能映衬出生活的本质,越能让人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但,有多少人是从这个角度来读古诗的呢?如果古诗只等于漂亮的句子、好听的韵律,那么,我们爱上的其实只是儿歌,我们并没获得真正的诗意。
  
  
  三
  
  
  真正的诗歌,只能从“第二种人生”的角度来读,所以布罗茨基说,世界上没有比读诗更划算的事,它能让你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一位诗人一生的体悟。
  
  当人们把漂泊等同于哀伤。他却把漂泊

  看做自己的信仰。离开、离开、离开,

  不单是离开出生的地方,而且离开自己的母语。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百年来中国人的内心,那么,没有什么会比“漂泊”更准确,我们无望地寻找着传统,一边流浪,一边回望着精神家园,可每次抓住,都发现它们只是又一个泡影,最终,漂泊本身成了习惯,我们不仅惧怕动荡,而且惧怕宁静,惧怕不再漂泊后的那份空虚。
  
  其实很难想吗?孙文波为这首长诗起了个《祖国之书,或其他》的标题,恐怕每个真正读进去的人,都会这么想,因为,这诗中也有我们自己的经历。
  
  诗只能打动那些有遗憾、有痛感、想去找路却又不断在跌倒的人,偏偏这世间太多人是风吹雨打都不怕。
  
  
  四
  
  
  正如你所看到的

  现在 我已造好潜水艇

  可是 水在哪儿

  水在世界上拍打

  现在 我必须造水

  为每一件事物的悲伤

  制造它不可多得的完美
  
  这,已经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味道了,面对冰冷的存在,谁都无可奈何。芙蓉花再美丽也罢,与这世界又有何干?没有人在乎它的开放与凋落,它的存在毫无意义。
  
  其实反推一下,红尘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如此?完美的是世界,不是我们,当我们沉入无边的黑暗时,这世界依然存在。既然盛开的终将落去,闪耀的终将暗淡,那么,我在此岸的坚持、爱、良善与信仰,意义何在?作为万物中最主动的过客,我该怎样渡过今生?
  
  其实,现代诗与古诗未必不可打通,没有格律,对人生的感慨依然存在,哀伤总是共同的,关键看心灵是否足够敏感。
  
  
  五
  
  
  虽然只选了15首诗,但个个精彩,本书编者显然是希望通过逐一深度解剖,找到能串联起读者与作者的那份密码。仿佛现代诗真有一套独特的语法,掌握了,就足以突破彼此的隔阂。
  
  但,这恐怕很难成功。
  
  唐诗宋词的传承,在于外部世界高度稳定,纸鸢、枣花、耕牛、牧童、远山……可今天它们又在哪里呢?现代城市取缔了景物描写、气候描写乃至肖像描写,对现代人来说,“温暖”只是把空调开到哪档的问题,肖像只是手术水平高低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片假山假水中,景色还能打动我们吗?就算真有牧童,恐怕最由衷的感受也只能是“演得真像”。
  
  外部世界越来越像一次性纸杯,水被喝掉后,它便毫无价值。它只是一个工具,做得再精美、再贵重,也没有意义。它们被生产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扔掉。
  
  在现代社会中做一名诗人是可悲的,因为已经很难分清什么是真实的诗意、什么是模仿的肉麻,语言中有颜色、更鲜活的词已经死掉了,对读者来说,“红杏枝头春意闹”并没有多形象,至少比电视上要差得远。
  
  看花无需等待,只需一张照片,在这样的压榨下,所谓诗味不可能比舌尖更有魅力,就算找到它的语法,读者们也接受不了。
  
  
  六
  
  
  那么,我们能否重建诗意?是否需要重建诗意?
  
  在后现代社会中,只要谈意义,就意味着它即将被消解,一切只有还原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才能被接受,而诗恰恰无法降到那么低,没有概括,就没有诗本身,而正是这个概括,将诗逼进了角落。
  
  也许,诗歌注定无法回到曾经的辉煌了,但它会一直存在。因为人是需要游戏的动物,命中注定,我们会迷茫、会苦闷、会无聊,需要在第二人生中寻找方向。
  
  读诗让人免俗,而我们却要生活在俗世上,读诗让人浪漫,而我们却必须更加现实。有的人会看到两者之间的冲突,但也有人能看到彼此的互补,这,大概就是重建诗意的开始了吧。
  
  总之,对于有心的读者,这是一本读后不会失望的书。

该怎样重建我们的诗意~~~~ 4437433920141230122119098_64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onelovemm

帖子数 : 745
注册日期 : 14-07-28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